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凉州词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12 02:16:05 来源:高考在线

《凉州词》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分析这首诗。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杨柳”是双关语,既是音乐的曲调,又是现实的杨柳。“怨”和“杨柳”联系在一起,既是《折杨柳》的曲子中有哀怨(本来是离别的哀怨,引申为思乡的哀怨),又是埋怨杨柳不发青。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是对大自然的无可奈何,又是对自己征戍命运的。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显然不是客观的事实,玉门关外,也有春夏秋冬,但是在戍边的战士感觉中,这个荒寒的地方是没有春天的。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凉州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凉 州词

王 翰

秦中①花鸟已应阑②,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③忆长安④。

【注】 ①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②阑:尽。③意气:情意。一作“气尽”。④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8.与《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相比,本诗前两句描写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答案】(1)本诗前两句通过虚实结合、对比的手法既描绘了眼前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的景象,也有对故乡“秦中”花谢鸟飞情景的联想与想象。第一句写秦中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鸟儿争相觅食的场景;第二句则描绘了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的边塞场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题目要求将此诗与《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进行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正面描写战士们出征前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欢快宴饮的气氛;而此诗,既有联想与想象,又实写眼前塞外边关的场景,虚实结合,对比鲜明。

9.【答案】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战士们在夜晚听到悲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心中涌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解答此题,考生抓住诗歌第一句中战士对“秦中”花鸟的联想与想象、第三句中的“杨柳”和第四句中的“忆长安”,能够推知战士们戍守边关多年,在寒风飞沙的荒凉之地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参考译文】已是暮春时节,故乡秦中,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古诗两首《凉州词》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用上海方言说话,让学生猜说的什么,再让学生教他说四川话:我是戴建荣。在交流中交朋友,告诉学生地方语言的丰富性。

生:老师,您好。

师:既然是朋友了,就不用称呼“您”,去掉心字底就行了。]

教学过程:

[读课题]

(师抽学生读课题:古诗二首)

生:古诗两首(连读两遍都是这样)

师:仔细看看,是古诗两首吗?(故意把“两首”说得很重)

生:古诗二首

师:知道是哪里错了吗?

生:我把“二”读成“两”了。

师:“二”是口头语,“两”是书面语,别被帅哥迷住了。(学生大笑)

[读诗,读正确、通顺]

师给生两分钟时间自由读两首诗。

师:读诗首先要把字音读准,读通顺。请同学读来听听。

生读

师:读得怎样?

生1:读得很好,声音洪亮。

师:只看到了优点。

生2:读音响亮,但没感情。

生3:没读出诗人的名字。

师请读题的学生说为什么不读,学生说不认识王之涣的“涣”字

师:看来她故意避开。谁会读?

生:王之涣(huàn)

师:你为什么知道读涣(huàn) ?

生:我看它像“换”字。

师:很好,这是一种识字的方法——猜字法。还有那些字也读huàn?

生:还有唤、焕。

师再请学生评价,学生指出两处错误。把“万仞山”的“仞”读成了(rén),把“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教”读成了“jiào”。教师纠正读音。再让错读的学生正读和抽学生个别读。

师:今天我们不这样读,按古人写诗的方式去读。(板书:平仄)平表示一、二声,用“—”表示;仄表示三、四声,用“ˇ”表示。用“∣”表示。平长仄短,两字一读,停顿,最后一字单读。

师引导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方法:由“黄河”的长度与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一词引出“黄河”长而磅礴的气势,辅之以手势,引导学生揣摩朗读。(一女生与师对接上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师随即夸她为才女。)

自由模仿,体会朗读其它诗句。

师:(抽学生读)这位学生这么执着的举手,我要请她来读给大家听。和你商量一下,为了节约时间,不读课题和诗人,直接读诗可以吗?

生点头同意,读诗。

师:友情提示:声音可略微轻一点。

生读。

[对比学习,进入意境]

师:请大家再读,左读读,右读读,看看两首诗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相似的。

学生自由读。

生1:两首诗的诗人都姓王,都是唐朝的。

师:还是同一时期的诗人,都生活在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是一位很不简单的皇帝,唐朝鼎盛时期是他开创的,但是唐朝的衰落也是从他开始的。

生2:两首诗中都有一个“关”字。

生3:都有一个“度”字。

师:《凉州词》中写的是玉门关。去过玉门关的举手?(没学生举手)那好,我们去看看玉门关。(投影出示地图,介绍玉门关的地理位置)你还知道有什么关?

生:嘉峪关、山海关。(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师:玉门关的战乱一直未停,环境恶劣。(投影出示玉门关一片荒漠的画面)战士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如果没有战乱会是怎样的呢?

生1:会是一年四季生机勃勃的。

生2:会是鸟语花香,充满活力的。

师:可是这里却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一片荒凉。这是个什么样的边塞?

生1:这是兵荒马乱的边塞。

生2:这是战争纷飞的边塞。

生3:这是荒凉的边塞。

师:唐朝征兵,一当兵就是35年。少年参军,回家时已是白发苍苍。这是怎样的边塞?

生1:这是孤零零的边塞。

生2:这是置人死地的边塞。

生3:这是悲凉的边塞。

师:还有一个“度”在哪里呢?引读“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胡马度过了阴山了吗?

生1:度过了,因为“人未还”,人死了,胡马去了。

生2:没有。

师:没有度过不等于没来过,什么情况下不让你来?(生思考)

生:这里驻扎着勇敢的战士。

师:朗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怎样的战士?

生:不怕死亡的战士。

投影: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师引导朗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到处是血。

生2:我看到守城的战士在与胡马打仗。

师:你听到什么?

生1:我听到声音很大的鼓声。

生2:我听到响彻云霄的鼓声。

生3:我听到震耳欲聋的鼓声。(师生齐拍桌,仿厮杀中的鼓点,配乐,口里齐声吟唱诗句。)

师:战士呀战士,你为何如此英勇?

生:打了仗,赶快回家乡。

师:可诗中写的是“人未还”“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呀战士,为何如此英勇?

生:保家卫国。

师:“烽火连天日,家书抵万金。”如果是你,最想对亲人说什么?

生1:对老母亲说:“我一定要回来。”

生2:对妈妈说:“等我回来孝敬你。”

师:(朗诵全诗。)怎一个勇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