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教案设计1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本框题贯彻新课程标准1.1规定的“思考日常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能够开启人的智慧”的要求。
[教材分析]
本框共分两目。第一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世界观的产生入手,引申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再到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方法论)。第二目: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入手,揭示了哲学思维的特点和基本内涵。两目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共同回答了第一课的核心问题——哲学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哲学的含义
●学情简要分析
通过对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的学习,为初学哲学的高二学生揭开了哲学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探索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浓厚兴趣,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可通过课前阅读教材、自主整理形成对哲学的基本认识。但由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学生只是停留在懵懂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点拨和升华。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识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2)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教学活动过程
【温故知新】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探究活动一】
你对以下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1、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2、人是从哪里来?
西方神话:世界的最初七日;东方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对以上两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与观点正反映了人们世界观的不同。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注意:
A、世界观人人都有(有科学和非科学);
B、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
C、世界观研究的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不是具体的,个别的)。
【探究活动二】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并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临下山时,她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修庙宇、塑神像”的。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了世界上所有人的命运[LU1] 。
1、 老太太有自己的世界观吗?
2、 她的世界观是哲学思想吗?
总结: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3、 如果你生病了,你会怎么做?
4、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结: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探究活动三】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探究活动四】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学说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正如恩格斯所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只是纯粹的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推动了哲学的迅猛进步[LU2] 。
材料二: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他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然而,晚年的牛顿在研究行星绕日旋转时,由于信奉上帝,得出了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是宇宙的第一推动力这一结论,继而潜心研究神学。晚年的牛顿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联系?
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拓展材料:“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
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混乱的东西。” ——爱因斯坦
情感升华:
1、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携“玉兔号”开始了奔月之旅,这项工程将实现中国在地外星球上的第一次着陆。——这进一步佐证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2、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航天工作者们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也是马克思主义者。钱学森说:伟大的创造来自科学的方法。年轻时代,钱学森曾认真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多次跟学生讲,我在科学上取得一些成果,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收获。
辩证唯物主义——这正是钱学森不断超越他的同行,始终走在科学最前沿的“秘密钥匙”。
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正的哲学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就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人生将会更美好、更精彩。
政治生活教案设计2
《文化与经济、政治》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文化与经济、政治》。接下来我就对本课进行分析与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含义,初步体味了文化的魅力,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白,对以后分析文化生活更全面更准确,增强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而且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明白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使其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关系,以及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2)能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3)能够领会文化已成为各国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懂得各国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学生列举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对这些文化活动的分析研究,让学生课后收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资料,使学生掌握分析材料、综合比较、实践参与、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竞争的意识。
(2)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与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及依据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确立依据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的关系,只有明白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才能掌握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这也是使学生以后更好地理解文化生活的必由之路。
2、教学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是本课的难点。
确立依据:首先是这里会涉及到书上没有介绍到的而且有较难理解的几个新概念,即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霸权主义,而且在现在非常开放、信息化的时代,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多种多样,学生是这一交流中比较活跃的主体,让学生很容易忽视文化渗透,文化侵略这个问题。再次,我们通常将中和国力竞争都偏重于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实力,很难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而且这一般也很难与我们普通民众学生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人们也一直较忽视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因此,要讲清楚这两问题,是学生信服所讲道理将会有一定的难度。
(四)说课时安排及教具准备
1、本课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讲完这里的内容,因为,根据整个教学进程的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特征,一个课时下来学生还是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课知识的。
2、在本课中,我将拟用资料卡片和视频资料,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教学能达到更好效果。
二、说学情
学生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高一学生要强一点,因为经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生活,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和适应高中知识的方法,所以教起来还是能够比较顺利的,不需要太多的担心。但是,出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容易急功近利,没有耐心,不能持久的听一节课,容易注意力涣散,效果不是很佳。所以我在教授新课时须得耐心,不能急躁。
三、说教法及依据-----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
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启发引导学生,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学生讨论探究,师生共同建构知识
(三)学生讨论探究,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说学法及依据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而且教学还是“育人”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每个学生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反映在课堂上就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一节好课关键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面我就阐述我的具体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3—5分钟)
首先复习旧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近几年我们国家举行的大型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来引出本课要讲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课(20--25分钟)
1、讲授重点:即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分析课本上的活动探究,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活动,对对其进行归类为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从而导出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然后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资料,举例说明,综合探究,得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这个问题是本课重点,因此,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自主提问,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组讨论不同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不同影响和作用,分析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2、讲授和突破难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个关于2011年第七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资讯视频,给出一些与要讲知识有关的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放松一下紧绷的疲惫神经,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发展,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得出将要讲的知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新时代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而且日益显著。由于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会引导学生积极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充分理解这一知识,让学生明白文化与经济的精密联系,要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教育事业,以使更好的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让学生清楚文化渗透的力量有多大,帮助学生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意识。
(2)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先让学生列举出一些他们所知道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教师再来补充。列举事例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然后通过举些当前的时事政治,及当下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说明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点上,同时能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努力学好知识,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三)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布置(10—15分钟)
1、课堂小结:通过简单快速地梳理一下本堂课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深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2、作业布置:通过不值一两个思考题给学生课后思考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也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二、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三、文化与综合国力
1、地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七、说教后反思
本节课引用的视频、图片和材料比较新颖,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在教法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在贯彻“三贴近原则”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本框题知识是高考的一个常考点,从教学的情况看,学生参与热情高,但是仅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全面把握高考在这一框题的要求,仍显不足。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高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政治生活教案设计3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当代国际社会主要有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组成,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其在国际社会的权利和义务
2、理解国际组织的内容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当代国际社会的复杂现状,理解理解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05年4月21日,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接受华文媒体采访时阐明了中国在联合国改革、尤其是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立场。沈国放说,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立场主要有三点:一是解决发展问题应是联合国改革的重点;二是安理会改革应通过磋商以达成广泛一致;三是应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大家熟悉的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影响力国际组织,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世界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国际社会就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这也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十四、 国际社会的构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2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国家不同于地区,国家拥有主权,而地区没有,如台湾就是我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拥有主权。
二、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页内容,思考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特点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主权国家
(1)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主权国家按照不同的性质分为三种类型
*国家:如中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中,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还有英国、法国、国、加拿大、日本等;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
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民族构成、语言文字、化传统和历史发展也各不相同。
此外,国际上还有一些区域因不具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被称为地区。
(3)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页“国家主权的特性”,并思考什么是主权?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权力。对内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至高无限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权力的独立性。两个特征紧密相连,只有对内和对外独立二者紧密结合,国家才真正拥有主权。
殖民地不具有主权,如日本侵华期间扶持的满洲国,因没有主权不被国际社会承认。
(4)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94页内容,并思考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有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独立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史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
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平等权表现在每一个国家在国际会议上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
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自卫权的主要内容有:防御,即国家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如建立军队、建筑要塞等,以防外来的侵犯;自卫,即当国家受到外国攻击时,有权进行自卫等。
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了居住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了驻外的使馆等。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基本权利的主权国家,也都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2、国际组织
(1)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
组织也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的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2)分类:国际组织名目繁多,规模不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3)作用:各个国际组织宗旨不同,职能各异,性质和作用也不相同,对每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做具体分析。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
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三、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
1、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5页“相关链接”,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和主要机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1945.10.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
(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简单地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4)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联合国在其发展历程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批新独立的国家先后加入联合国,这对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也有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5)中国与联合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6页“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身影”,思考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活动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当今国际社会的构成,认识了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有关知识,这对于我们正确了解国际社会有基础性作用。
(四)实例探究
[例1] 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成员是 ( )
①主权国家 ② 国际组织 ③ 联合国 ④ 区域性联盟
A.① B.① ②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答案:A
[例2] 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 )
Z. 人口 B. 领土 C. 政权 D. 主权
答案:D
[例3] 联合国的宗旨是 ( )
A.维护各会员国的主权平等
B.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合作与发展
C.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D. 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答案 B
★课余作业
查找材料,说明联合国和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意义。
政治生活教案设计4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重点难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其形成和发展是的过程,也是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之中,体现。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的主体,具有。
例如:
阅读教材77页探究,思考下列问题:①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对两位诗人的诗句作出自己的解读,并由此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感受和理解。
②联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想一想,继承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发展有什么意义。
(2)新中国成立后,在*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例如:
阅读教材78页综合探究,思考:①你认为上述这些精神具有哪些共同的内涵?
②你能否结合当时的背景,就其中一种精神说明它的时代意义?
(二)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的原因)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阅读教材79页探究,思考:你赞成哪种观点?能否进一步阐述你的观点?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道路的需要。
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阅读教材第80页综合探究,并思考:当年,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在你看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赶考”,同胡_来到西柏坡考察学习,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来看,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启示与要求
单元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这说民族精神具有
A、时代性B、阶级性C、中断性D、实践性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民族精神
A、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B、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
C、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D、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3、在新世纪新阶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这说明
①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力和动员民族力量的功能
②民族精神已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③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当今世界各民族的民族精神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我们必须
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加快*现代化建设,坚定人们的*信念
③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
④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抗侵蚀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这是因为
①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②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建设**伟大实践要求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因为
A、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
B、中华民族精神比其他民族精神更优越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7、当前,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
①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8.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便于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
⑵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⑶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AADDACD
19.⑴材料一说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⑵A、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道路的需要。
⑶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政治生活教案设计5
1、明确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
2、了解阅读《文化生活》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二《政治生活》涉及经济、政治两大领域,必修三《文化生活》则涉及文化领域。
〈讲授新课〉
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讲“校园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穿衣讲“服饰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出门讲“旅游文化”……时时在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然而“熟知非真知”,我们的生活虽与文化联系非常紧密,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深入研究过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发展经历怎样的过程?怎样看待中华文化的精髓?怎样进行文化建设?这是《文化生活》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经济生活的主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当然也包括文化建设。
1、文化的重要性
(1)对个人
(2)对民族和国家
2、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
(1)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创新的意义。
(2)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
(3)知道中特文化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学会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5)认识到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阅读教材的方法
(1)分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2)正文、辅助文的要求不同。
(3)综合探究课是帮助你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引导学生看目录,知道《文化生活》分为四个单元,其中第一、二单元讲述文化一般,第三、四单元讲述中华文化。然后重点分析第一单元,指明其地位作用(起始、基础)和主要内容(两课四框一综合探究,按“从社会发展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主线,呈现相关内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 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处理P6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运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即精神离不开物质,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处理P7探究五,知道文化素养就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反映其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非常丰富。静态角度: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动态角度: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处理P4探究一,知道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非全部内容,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把人们引向歧途。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处理P8探究六,知道马义是科学、先进的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含义以及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辩证分析:文化有先进健康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之分。前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后者有阻碍作用。对文化有一个总的了解,理解其内涵,了解其外延,感受其力量,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和熏陶。
【课堂练习】《第二教材》上的例题和选择题。
【书面作业】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文化的力量(《第二教材》P38)。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较为陌生,再者文科特长班和普通班以及理科班在课前准备也不一样,因此课堂教学方式也应不完全相同,要有预备方案才行。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知识点一定要强调准确,重点知识要讲精讲细,能当堂运用练习一下,本节课原本设计的课堂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今后在设计课堂教学上时还要多注意课堂的高效。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关于八年级生物课程教学计划2023-08-06 01:09:08
夏天为什么容易犯困2023-08-03 13:18:04
初中历史教研组教学总结五篇2023-08-17 15:20:25
政治生活第8课教案五篇2023-08-01 06:13:18
高三政治教案人教版范文2023-08-02 13:23:03
政治生活第五课教案五篇2023-08-16 16:06:32
基础高中政治学习方法2023-08-02 22:27:24
高中科学的政治学习方法解读2023-08-14 05:51:39
简单基础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2023-08-16 22: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