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1
教学目标
关于“当代国际社会”
本课进行当代国际社会的教学,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识记国际社会的构成、国际关系的含义和内容、联合国的主要机构;理解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国际法的作用、按不同的标准判断几个主要国际组织的类型、国际组织的主要作用;联合国的创立与发展、宗旨与原则、主要机构与作用、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列举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分析说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结合历史和当代有关的国际事件,分析说明联合国的作用;
能联系国际重大事件和我国对外重大活动的实际,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知识;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国际法及其作用、国际组织及其作用、联合国及其作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观察、分析和解释国际重大政治现象,正确认识其本质;判断某国的对外活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的是非曲直,并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批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树立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力量的观念,支持我国政府按照国际法准则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国际关系和维护国家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活动;
认清我国所处的复杂的国际关系,感悟中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认识我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立场、态度和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捍卫国家利益的思想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教学建议
关于“当代国际社会”的教材分析
第一节:当代国际社会。共四个框题。
第一框题“当代国际社会概况”:是全节书的总论,它统率了全节书的内容,其他三个框题是对它的补充和深化。概括起来共讲述两个问题:
l、国际社会的形成和构成。
1)关于国际社会的形成,讲了两点:
①国际社会形成的原因:这就是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的需要。教材用了一段楷体字,扼要讲述了国际社会形成的历史过程,突出“国际社会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物”这一观点。
②当代国际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讲述当代国际社会的发展程度问题,说明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于国际社会之外。
2)关于国际社会的构成,讲了国际社会成员的两大主要类型:一是主权国家(至1995年共193个),二是国际组织。其中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
2、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课文讲了四点:
①国际关系的含义:课文是从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即行为主体的角度解释这一基本概念的。
②国际关系的内容:课文指出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等。
③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课文指出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最基本的形式。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矛盾的不同性质和激化程度。
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课文指出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之间共同的利益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国家之间不同的利益是国家之间冲突的根源。课文还指出,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力量则是主权国家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
在这里,教材引用了邓小平语录:“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这一观点的理解。
课文指出,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教材在这里安排了“议一议”的设问小栏目,要求学生“用具体事例分析说明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两个方面去分析说明。教材还有一段楷体字,内容是关于美国是给予还是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这一材料,主要是说明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决定是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出发的,并不是对中国的厚爱,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认识。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2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基本知识。
⑴、识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自由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⑵、选举权是公民重要的政治权利,公民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的监督权利;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统一的。
2、能力目标:
通过社会走访、调查或探究性学习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理论联系实际,相关知识和实际的相互转换的能力。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关系的能力。
(3)在探究现实社会国家机构以及国家与公民关系问题上的初步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
通过涉及诸多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典型事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熟悉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各方面全方位的活动能力。
2、方法目标:
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调查研究法,练习写作简单的调查研究报告,掌握基本的资料收集程序、途径和方法,学会辩证的、历史的、比较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情感目标:
⑴、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观念,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情感;
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2、态度目标:
(1)、增强学生正确的民主权利与民主义务意识;
(2)、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3)、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进一步认识*制度的优越性,加强法制观念、义务观念,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
3、价值目标:
明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具备国家观念和爱国的情感,应该确立为建设**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特别是要树立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观念,做一个奉献于社会的高素质公民。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节知识的逻辑结构及编写意图
本节讲我国公民和国家的关系。公民和国家的关系是国家制度的具体内容,它体现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一框机构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说明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第二框讲述了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因为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在讲述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第三框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对权利与义务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又是对第一、二框的必然结论。
本课的小结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结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把握本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
教材的逻辑结构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原则之一--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要求,逐渐过渡,逐步具体化,最终归宿在于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教育。
(二)本节的重、难、热点解析: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性原则(重点和难点)
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对这一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从法律关系上讲,二者是同时产生的,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从法律关系的主体来说,一方面,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既没有脱离义务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履行的义务。所以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定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3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
内容标准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教学依据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2.6规定的“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而展开的。
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实施“抛锚式”教学方法(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抛锚”),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预设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题集中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通过对真理理论的理解,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追求真理的永恒的信念。本框题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先揭示真理的内涵和基本属性,再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最后落脚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一)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大量知识的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哪一些是科学的,哪一些是不科学的。而许多学生对知识的科学性缺乏正确的判断,认为只要是书上的或是对自己有用的就是科学的。这样,学生就容易受许多错误观点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因此,课本首先从探究实用主义者詹姆士的“有用就是真理”这一观点入手,分析真理的内涵和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是本框题的难点。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领域,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懂得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真理也应该得到完善和发展。一旦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时,就会怀疑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把真理当成谬误。因此,本层次在学生明确什么叫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结伴而行的。从而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是本框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本框题的重点。中学生往往仅仅满足于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学习,缺乏社会实践,因而不懂得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由于害怕失败和挫折、困难,缺乏追求真理的勇气。因此,这部分内容从分析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入手,运用典型事例,让学生充分探究,使学生明确认识是无限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艰辛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青年学生应勇于去追求真理,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为永恒的信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求知的欲望,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区分真理和谬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面临的挫折和困难,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真理的信念,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通过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发展真理的思想。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多媒体展示人们拍摄的关于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的照片和一副古埃及金字塔的照片,提出讨论问题。
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 神秘的金字塔
问题:你还知道人类社会有哪些未解之谜?(让学生说)你认为这些谜将来能被解开吗?
(通过这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让学生针对上述情景讨论探究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引出本框题要讲的中心内容: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昨天的未解之谜,已经不再神秘,今天的未解之谜,相信早晚也会被解开。但人们要解开这些谜,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一样——阳光总在风雨后,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实践中去追求和发展真理。
(二)共同探讨:真理是客观的
关于真理的含义
教师首先展示三种关于真理的观点
1、有用的就是真理。
2、圣人之言、领袖之话就是真理。
3、被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接着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举例说明理由。
2、结合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才能被称为真理?
(学生讨论3分钟后,由各组推荐代表发表本组意见,共同交流看法。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及时给予必要的归纳、引导、评价,并适当补充相关事例,引导学生归纳升级,形成理论观点。)
(为了使同学们真正了解真理的客观性,教师对此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讲解)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除了实践,没有其他东西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客观的。
(这样,既能使同学们在研究中理解真理是客观的,又能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做到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三)共同探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这是本框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创设以下情景)
(展示文字材料)
针对上述材料提出探究问题:
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以后,欧几里得定理仍然是真理,只不过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类似的事例?
(同学们思考后各抒己见,只要能体现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的事例均可)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举例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你从这些事例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提升:一种真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条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变成了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应在实践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样,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既能深刻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又能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能鼓起正确对待错误的勇气,并初步认识到要在实践中去发展真理。)
(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本框题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真理理论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树立起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因此,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问题的学习既是本框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本框题的重点。)
教师引领:我们认识到了真理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去完善、去发展。那么,真理的获得和发展是不是轻而易举的呢?追求真理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今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就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探讨来探究追求真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让历史告诉未来。
教师播放视频:《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设疑:伟大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不懈追求和发展中国革命真理的过程。各位同学,你能用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来简要说一说,从国民大革命到红军长征胜利的这段时间,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吗?(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
教师评价点评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设疑:结合教材的有关知识,思考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真理的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作答)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不是一帆风顺的。
设疑: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
学生自主探究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教师点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教师: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真理。请大家思考:毛泽东思想在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有没有进一步发展?请结合历史事例说明。
设疑: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呢?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设疑:认识为什么具有无限性?
(学生自主探究)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通过对长征的探究,学生会深深的感受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人们的正确认识都是有限的。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有的甚至献出生命,需要信念、勇气、科学的精神、求实和态度,需要面对失败和各种阻力,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但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红军翻越“夹金山”
教师点评:挫折和失败并没有使人类停止探索和追求发展真理的实践。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永不言败。实践是不断往前推进的,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对事物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今天,我们之所以弘扬长征精神,正如-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习它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伟大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在探索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追求、丰富和发展真理!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最后,就让我们在令人热血沸腾的大合唱《长征》中结束今天的探究之旅吧!谢谢大家!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4
§5 市场经济与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学目标:
1.理解资源及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等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掌握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2.能够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分析市场调节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区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能够运用有关的基本理论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分析与说明。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掌握全面看问题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市场调节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区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什么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有成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教学难点:市场调节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怎样更好地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市场与市场经济
1、资源和源配置
资源: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基本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配置:人们在宏观上如何使用资源而做出的安排。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限度地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2、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是可以并存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能解决的就由市场解决。而市场不能解决的,或者由市场解决成本太高的,就应该发挥计划手段的作用,其中表现就是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在这里,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解决市场之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3.市场
(1)、市场是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2).市场的含义
▲从狭义上说,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
▲从广义上说,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总和,即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3)市场的功能:市场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
(4)市场的演变
▲从地域范围来说,市场从地方市场逐渐发展为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再到国际市场。
▲从交换的内容来说,市场逐渐发展为 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多方面内容的市场体系。
4.市场经济
⑴、定义:就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是一切商品生产发达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所必须的资源配置方式。
⑵、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商品经济产生、发展了,通过市场实现社会资源的分配才有可能。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市场经济走向完善,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A商品经济的范围大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必然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
B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和主要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
C 商品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它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D市场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运行机制,是经济资源通过市场配置的一种经济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
E 从时间上讲。商品经济出现在先,市场经济出现在后。虽然有商品必有商品经济,但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难点突破:
▲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双重涵义
计划与市场的涵义,首先是指两种经济体制,即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与市场的另一重涵义,是指两种经济调节手段。在一定经济体制下,某一种手段是主要的;另一种手段的作用是次要的。
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经济体制,在一个社会中两者不能并存,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能同时又是计划经济。
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是可以并存的。
▲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使社会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因此,市场经济是有效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
▲市场作用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与商品交换活动在时间、空间、范围上是一致的,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因而,价值规律也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波动的形式来实现的。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引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协调生产与需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实质就是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的调节作用。而这一调节作用又是通过价值规律来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导致价值规律优胜劣汰作用的结果来实现的。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平等性
(1)含义——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体现——首先,平等性意味着交换的当事人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别,在市场上都是身份平等的交换者,是商品或货币的持有者。其次,平等性意味着在交换中,任何人都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不得利用强制手段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3)决定平等性存在的客观条件:从根本上说,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2、竞争性
(1)含义——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在着广泛的竞争。
(2)决定竞争性存在的条件:从根本上说,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
(3)竞争的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优胜劣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
(4)如何正确开展竞争?严格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
(5)竞争的负面效应:盲目的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竞争也会导致垄断。
3、法制性
(1)含义——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 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2)法制的作用:维护公平竞争。
(3)如何正确认识法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用法律 维护自己的权益。
4、开放性
(1)含义——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
(2)决定开放性的客观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市场具有开放性。
(3)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5、市场经济四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1).没有平等性,竞争就不能展开;相反,不能展开竞争,就没有平等性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证,也是平等的体现。
(3).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4).所以,四个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总之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课堂练习与思考1
作为一名消费者,有时一不“留神”就会遭到某种软中带硬的“套餐”服务,如:安装管道煤气必须到指定的地方购买煤气灶;办理驾驶证要搭售头盔;办理卫生许可证必须购买卫生筷……你怎样看待这种服务?
提示:
(1)这是一种强买强卖,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
(2)这是一种不正当竞争,否认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三、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对社会各个领域都起调节作用。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消费的供给。还有对于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的特殊产品如毒品、枪支弹药,不健康的书刊也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还有一些领域市场调节并不起作用.。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2)市场本身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首先,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一方面,市场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会在市场上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另一方面,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也容易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其次,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容易造成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经营决策的盲目性,从而造成社会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
再次,市场调节还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的调节也必然会导致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
2、国家的宏观调控
⑴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⑵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与目标
▲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与目标.
▲确定上述宏观调控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略)
▲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的关系如何?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统筹安排,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杠杆与经济政策和计划,其中经济杠杆: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资金等
经济政策如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开发性扶贫政策.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等,不仅指明了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而且有相应的措施保证.
(2)、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手段.
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具有法制性.因此,市场经济也叫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完善的法制.
▲ 为什么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完善的法制.
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和法规.在企业管理方面,有企业法、劳动法、价格法、税法破产法;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有合同法、市场竞争法、广告法、商标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对企业的经济监督方面,有计量法、统计法、会计法、审计法等等;同时还建立了各级经济司法机构,专门负责经济案件的调查和审判.
(3)、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的作用: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但行政手段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的运用.
▲计划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宏观调控有什么区别? 前者具有直接、微观的特点,更多地使用行政手段;后者具有间接、宏观的特点,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课堂练习与思考2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全国涌现出一百多家汽车生产厂家。在高额利润的诱导之下,众多商家不惜血本,纷纷引进国外低水平的汽车生产线. 很快市场上中低档车极度饱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汽车制造商严重亏损,价格一降再降,库存确不断增加。而此时想要转产,旧的投资还没有收回,当年花巨资引进的生产设备,今天却成为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 结合本堂课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汽车市场会出现这种情况?
2.你觉得国家可以采取那些措施稳定汽车市场的发展?
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2、建设**经济
⑴、建设**经济,就是在*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⑵、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调节作用发挥的越充分,经济就越具有生机和活力,生产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也越大.
其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在当代,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我国也只有走市场经济之路,才能同国际市场接轨,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真正纳入诡计分工的体系之中,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
3、*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同点
相同点:资源配置市场化 企业行为自主化 宏观调控间接化 市场体系规范化 经营管理法制化。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任何国家的市场经济,都具有共同的一般特征。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营管理方法,*国家完全可以借鉴和吸收,以推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在一定社会制度之外去实现,由此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必然带有一定的制度特性。
4、*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市场经济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任何市场经济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结合的. 市场经济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结合的社会制度.因此,*市场经济的性质就是它的*性质.
▲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最主要的是有什么决定的?
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最主要的是由它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同居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结合在一起.
在我国,既要实行市场经济,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才有坚实的基础;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实现;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上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⑵、*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差距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
▲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的根本目标,也是*的本质特征.因此,*市场经济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能够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的根本目标.
由于在*社会里,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因此*能够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的根本目标
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着主要的基础性作用,而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也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那种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已经不存在了.
▲ 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宏观调控有什么区别?
前者具有直接、微观的特点,更多地使用行政手段;后者具有间接、宏观的特点,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的更好、更有成效.
①*公有制经济中,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既存在着利益上的差别,由存在着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
②由于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占支配地位,因而有雄厚的实力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③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5、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致的
▲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什么?
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在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在经济活动中,各个生产者和经营着必须摒弃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市场经济的建立,并不否认利益主体对利润的追求,利益驱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但是,如果离开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群体,自己的利益也就无法实现.
市场经济的主体必然追求利润的化.但是,如果什么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也必将损害自己的利益.这就要求市场经济的主体要考虑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实现,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经济活动中建立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关系.
▲怎样理解“*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第一,任何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除了其他必要的条件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在全社会保持一定的经济秩序.由于某些原因而带来的经济秩序的混乱,肯定会妨碍经济的发展.
第二,经济秩序是否稳定,与各经济利益主体的行为关系极大.利益主体无限制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置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于不顾,经济秩序就会陷入混乱.
附
针对训练
国家计委决定放开国产轿车价格,由生产经营厂家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确定价格,以促进国产轿车市场竞争和国产轿车消费。这一决定出台后,国内市场轿车价格纷纷下调,轿车销售出现火爆场面。据此回答第1—2题。
1.国家放开国产轿车价格意味着 D
A、国家将不再对商品价格实行宏观调控
B、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随意定价
C、国产轿车行业已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D、市场对国产轿车的定价起基础性作用
2、对轿车生产厂家竞相降价的正确看法是:D
A、我国轿车工业发展太快,生产超过市场需要
B、降价销售是轿车行业继续发展的途径
C、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仍然不高
D、降价销售、薄利多销是市场竞争的手段之一
2003年4月28日《经济日报》报道,虽然我国家俱行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低水平竞争加剧和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今后我们要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利用价格优势把我们的产品积极推向世界。据此回答3—4题
3、由上述材料可知,造成资源浪费的原因是 A
A. 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B. 家俱行业的自身特点
C. 我国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 D. 该行业公有制经济薄弱
4、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资源主要是因为 D
A. 我国各种资源普遍不足 B. 国外资源价格较低
C. 低水平竞争加剧 D. 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2003年5月1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行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我们今天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供求关系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据此回答5—6题
5、规范市场行为的目的在于 C
A. 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B. 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D. 实现商品供求的平衡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应当发挥的作用是 C
A. 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 对国有资产直接经营
C. 加强国家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D.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约束作用
7、近年来市场上的价格大战打得难解难分,甚至出现了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为制止低价倾销、恶性竞争而导致的企业巨额亏损,国家经贸委出台了《关于部分工业品实行行业自律价的意见》,决定在一些行业实行自律价。这一事件表明 B
A. 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政府统一决定的 B. 国家对市场实行了宏观调控
C. 政府的行政措施仍是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 D.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
8、据一些商家和专家分析,国外一个大城市,大型百货商场不过20家左右,而北京却已有70家左右,一些新的大商场还正在兴建,并且位置密集、品种重复。这种现象表明
A. 在市场经济中国家宏观调控起基础性的作用 C
B. 这样做有利于降低物价,形成买方市场
C. 市场经济具有白发性,盲目性的特点
D.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
9、“十五”计划《纲要》确定,我国在“十五”期间将完成或开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四大工程。这四大基础工程将激活东西南北,大大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述材料表明 D
A.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B. *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C. *市场经济是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 *国家能够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发展
10.最近,多家媒体都纷纷报道了一条触目惊心的新闻:在南京、成都等地,自2002年春节以来,白花花的新鲜牛奶经常被白白地倒进下水道。这些厂家将新鲜的牛奶倒进下水道的事实说明:①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③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B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据《市场报》报道,杭州望江门百米方圆的弹丸之地出现了四家大型超市,经营民众面积达2.2万平方米,经过激烈的商战,最终落个多败俱伤。据所学经济学知识回答11—12题。
11.百米方圆之地出现四家大型超市表明 A
A.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
B.市场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
C.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法制性
D.竞争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12.四家大型超市经过激烈的商战最终落个多败俱伤警示我们 B
A.重复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B.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C.竞争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D.不能片面地强调经济手段对资源的调节作用
13、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家认为,一定要让市场规律起主要作用,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企业重组等,都要依靠市场决定。同时,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资、企业和发展环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市场规律有哪些作用?
(2)为什么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
答案要点:(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 ③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点。所以,振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资、企业和发展环境。但是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要注意遵循市场规律; 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
14.材料一:在中国报刊资料检索系统中输入“地方保护”一词,长长的一串新闻报道让人触目惊心:
湖北金龙泉集团在本省内市场经常遭遇啤酒被抢、货车被砸、业务员和经销商被打等事件,以至于年年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四处“救火”。
小春播种期间,重庆市所属南川市、梁平县、垫江县等县市为了保护本地低质化肥,在公路上设卡对入境化肥进行封锁。
兰州风情线管理办公室规定,在“黄河风情线”上,小摊贩只能卖兰州生产的“黄河啤酒”,其他牌子的啤酒一律不让卖……
材料二:____指出,要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依法纠正和查处利用特权,设置关卡,阻碍商品流通,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
(1)材料中的地方保护有哪些危害?
(2)如何才能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
答案要点:(1)地方保护的危害主要有:①保护落后,阻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优胜劣汰难以实现,妨碍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高;②割裂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立;③干扰了公正执法;④破坏了政令畅通,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
(2)①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严重分割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实现公正执法;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整顿市场秩序的力度;③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④在加强法治的同时注重德治。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5
高三政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
内容标准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教学依据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2.6规定的“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而展开的。
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实施“抛锚式”教学方法(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抛锚”),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预设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题集中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通过对真理理论的理解,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追求真理的永恒的信念。本框题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先揭示真理的内涵和基本属性,再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最后落脚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一)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大量知识的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哪一些是科学的,哪一些是不科学的。而许多学生对知识的科学性缺乏正确的判断,认为只要是书上的或是对自己有用的就是科学的。这样,学生就容易受许多错误观点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因此,课本首先从探究实用主义者詹姆士的“有用就是真理”这一观点入手,分析真理的内涵和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是本框题的难点。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领域,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懂得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真理也应该得到完善和发展。一旦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时,就会怀疑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把真理当成谬误。因此,本层次在学生明确什么叫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结伴而行的。从而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是本框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本框题的重点。中学生往往仅仅满足于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学习,缺乏社会实践,因而不懂得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由于害怕失败和挫折、困难,缺乏追求真理的勇气。因此,这部分内容从分析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入手,运用典型事例,让学生充分探究,使学生明确认识是无限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艰辛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青年学生应勇于去追求真理,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为永恒的信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求知的欲望,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区分真理和谬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面临的挫折和困难,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真理的信念,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通过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发展真理的思想。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多媒体展示人们拍摄的关于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的照片和一副古埃及金字塔的照片,提出讨论问题。
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 神秘的金字塔
问题:你还知道人类社会有哪些未解之谜?(让学生说)你认为这些谜将来能被解开吗?
(通过这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让学生针对上述情景讨论探究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引出本框题要讲的中心内容: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昨天的未解之谜,已经不再神秘,今天的未解之谜,相信早晚也会被解开。但人们要解开这些谜,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一样——阳光总在风雨后,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实践中去追求和发展真理。
(二)共同探讨:真理是客观的
关于真理的含义
教师首先展示三种关于真理的观点
1、有用的就是真理。
2、圣人之言、领袖之话就是真理。
3、被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接着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举例说明理由。
2、结合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才能被称为真理?
(学生讨论3分钟后,由各组推荐代表发表本组意见,共同交流看法。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及时给予必要的归纳、引导、评价,并适当补充相关事例,引导学生归纳升级,形成理论观点。)
(为了使同学们真正了解真理的客观性,教师对此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讲解)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除了实践,没有其他东西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客观的。
(这样,既能使同学们在研究中理解真理是客观的,又能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做到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三)共同探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这是本框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创设以下情景)
(展示文字材料)
针对上述材料提出探究问题:
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以后,欧几里得定理仍然是真理,只不过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类似的事例?
(同学们思考后各抒己见,只要能体现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的事例均可)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举例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你从这些事例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提升:一种真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条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变成了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应在实践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样,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既能深刻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又能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能鼓起正确对待错误的勇气,并初步认识到要在实践中去发展真理。)
(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本框题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真理理论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树立起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因此,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问题的学习既是本框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本框题的重点。)
教师引领:我们认识到了真理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去完善、去发展。那么,真理的获得和发展是不是轻而易举的呢?追求真理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今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就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探讨来探究追求真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让历史告诉未来。
教师播放视频:《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设疑:伟大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不懈追求和发展中国革命真理的过程。各位同学,你能用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来简要说一说,从国民大革命到红军长征胜利的这段时间,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吗?(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
教师评价点评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设疑:结合教材的有关知识,思考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真理的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作答)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不是一帆风顺的。
设疑: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
学生自主探究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教师点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教师: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真理。请大家思考:毛泽东思想在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有没有进一步发展?请结合历史事例说明。
设疑: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呢?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设疑:认识为什么具有无限性?
(学生自主探究)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通过对长征的探究,学生会深深的感受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人们的正确认识都是有限的。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有的甚至献出生命,需要信念、勇气、科学的精神、求实和态度,需要面对失败和各种阻力,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但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红军翻越“夹金山”
教师点评:挫折和失败并没有使人类停止探索和追求发展真理的实践。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永不言败。实践是不断往前推进的,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对事物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今天,我们之所以弘扬长征精神,正如-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习它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伟大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在探索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追求、丰富和发展真理!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最后,就让我们在令人热血沸腾的大合唱《长征》中结束今天的探究之旅吧!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关于初一历史理论课教学计划2023-08-14 16:56:10
生物通用教师教学计划范例五篇2023-08-09 08:59:44
小学一年级数学德育渗透教案最新文案2023-08-01 18:50:10
八年级上政治第八课教案五篇2023-08-15 19:51:39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范文2023-08-03 00:12:34
高中政治公开课教案五篇2023-08-15 05:35:30
基础高中政治学习方法2023-08-02 22:27:24
高中科学的政治学习方法解读2023-08-14 05:51:39
简单基础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2023-08-16 22: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