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三篇

更新时间:2023-08-08 14:40:15 来源:高考在线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异读字与文言实词

(一)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 “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 áng破音wàng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语原音y ǔ破音y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 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k èhán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中考生在中考复习中需要根据重要知识点来进行复习,为了方便大家可以更好地对语文学科进行复习备考, 为大家总结了中考语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 ――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 ―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

语文文言虚词知识点汇总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 ”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b结构助词 ”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5)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a在其一犬坐于前b到指通豫南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向“”给“”对“a向告之于帝b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对万钟于我何加焉(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介词:(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 ”凭借、用“以刀劈狼首(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 ”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焉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 ”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

兼词:相当于 ”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 ”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介词:(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 ”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w èi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夫子何命焉为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 ”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 ……-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 ”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 ”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杂然相许

(3)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 ”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 ”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 ”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1)代词a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 ”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b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其一犬坐于前c特殊:第一人称代词蹲其身,使与台齐(2)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

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

01《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阙处( quē )襄陵(xiāng)绝巘(yǎn) 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 御风(yù) 猿鸣(yuán)曦月(xī) 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1)自自峡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假如,如果

(2)绝沿溯阻绝 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 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省略句:(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