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中考物理复习辅导怎么做

更新时间:2023-08-10 20:04:29 来源:高考在线

中考物理复习辅导 问题转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可有时我们却只能听见声音而看不到物体的振动,如何将这种"无形"的振动变为"有形",从而被我们识别,就要借助于转换的思想。

例1:我们已经知道声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

分析:敲桌子时桌子发声,说明桌子在振动,但由于这种振动非常快,桌面的变化不明显,所以我们看不到。但是这种振动我们却是可以通过它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反映出来。如在桌子上放些碎纸屑、黄豆或其他轻小的物体,通过这些物体在敲桌子时的状态而以推出桌子的振动情况。这种通过某种手段,将我们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或通过放大或变静为动或加颜色等方式转化为容易被我们观察、认识的现象,就是转换法。

故该题的解答可有多种方法:

方法一、先用力敲桌子,然后用手按住桌面,手感到发麻。这说明桌子发声时在振动;

方法二、先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片或小沙粒或大米或豆子等轻小物体,它们先处于静止状态,用力敲击桌面时,这些轻小物体开始不停地振动起来。这也说明桌面发声时在振动。

方法三、在桌子上放一盆水,敲击桌子发声,观察到盆里水产生了波纹,说明桌子发声是由桌面的振动产生的。

中考物理辅导 开放题的解答技巧

开放题是指解题方法多样化、答案不惟一的题目,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又非常有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求解开放性问题,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对知识的积累,注重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多角度审视问题,多从不同的侧面入手尝试。

例1小明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后,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但是他发现当用手指敲桌子时,听到了桌子发出的声音,但是却看不到桌子的振动,你可以利用哪些实验加以说明?

[分析]实验中的桌子在发声,说明桌子在振动,之所以看不到它的振动,是因为它振动得比较快,桌面变化不明显;这时我们要想办法将其放大才行,用细小的东西放到正在发声的桌面上,可以将这种振动显示出来。

[答案](1)把豆子放在桌面上,敲桌子发声时,观察到豆子跳动,说明声音是由桌面振动产生的;(2)在桌子上放一盆水,敲击桌子发声,观察到盆里水在振动,说明桌子发声是由桌面的振动产生的。

[点评]将声音放大的方法很多,但关键是要通过轻小的物体将其不明显的振动放大出来;这是一种"转换"的思想。

例2(2005年北京)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实验分析与结论:

[研析]这是一则方法和过程均开放的试题,我们可以先从以下方面找实例:①教材中,在做真空罩实验没抽空气时,能听到罩内钟表的铃声,说明固体玻璃是传声的;通过敲击铁管向外界求救的方法也能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只不过需要适当理顺、扩展,以变成一个可操作性的实验;②实际生活中,如桌子是固体,敲击时在另一端能听到清晰的声音;大地是固体,通过它能听到远方夜袭敌人的马蹄声等,都可以加以扩展,改造成实验。

[答案](1)方法一:(1)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

(2)实验步骤:把小闹钟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然后,用橡皮塞盖在大广口瓶的瓶口上并塞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3)实验分析与结论: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来的,即固体能传播声音。

方法二:(1)实验器材:白纸、铅笔、长条桌;

(2)实验步骤:①同学甲在长条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帖在桌面上听甲在纸上写"一"的声音,重复几次实验,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写"一"时的声音;②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几次实验相比,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条件下继续写"一",重复几次实验,都听不到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

(3)实验分析与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耳朵帖在桌面上能听到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的,即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点评]该题的开放程度较大,器材、步骤与结论都是开放的。对这样的题我们首先要找到一个生活中恰当的例子,或老师做过的小实验,然后再将这个例子或小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步骤写出来,总结成条理性比较强的几个环节就可以了。

及时练:

1、请你根据"用塑料尺敲打桌面,会听到'啪'的响声"这一现象,提同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2、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0.1m/s,会出现什么现象?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出三个合理的场景。

参考答案:1、答:桌面振动了吗?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吗?物体振动能产生声音吗?等,该题属于问题提出的开放。

2、答:(1)在公路上,汽车鸣笛要很长时间才能听见,易发生交通事故

(2)在野外,发现紧急情况进行呼救,声音不易被人发觉

(3)击鼓后,要很长时间才听得见。

(4)在教室里听课,老师的讲话后排同学可能要1.5min才能听见,声音与口形不相对应等。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指导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和影响,因此在学习本章知识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加强实验探究活动,感受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二是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零。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例1在桥洞内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A.桥洞内不能产生回声

B.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洞口跑掉了

C.桥洞呈对称状,回声相互抵消了

D.桥洞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

解析: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这样离反射面的距离要在17m以上,在桥洞内说话时,桥洞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就听不到回声,应选D。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例2在雷雨来临之前,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因为()

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

B.这是双耳效应

C.电光的速度比雷声的速度大

D.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

解析: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是凭着双耳感受到声音时间的先后、强度的不同和不同的振动步调,形成不同的感觉,来判断声源方向这就是“双耳效应”原理。在雷雨来临之前,电光一闪即逝,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很快;但雷声却隆隆不断,是因为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所以应选D。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上述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例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面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解析: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发声体振动快慢不同,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就不同,即音调不同。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因此,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应选D。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例4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

解析: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是将已发出的声音吸收掉,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声音已经到了人耳处,现在用耳罩阻止它进入人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是不允许发声体发声,应为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是在中途阻断噪声继续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所以应选C。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习噪声的过程中注重日常生活实际中的噪声污染问题。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知道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声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情况进行分类:可以按照课本分为“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两类,也可按照声音在医疗、工业、军事、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利用分类。

例5利用“B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体内脏器的情况,这是因为()

A.“B超”声波的频率很大

B.“B超”声波的能量很大

C.“B超”声波进入人体,可在脏器上发生反射,反射波带有信息

D.“B超”声波进入人体可穿透内部脏器治病

解析:美妙、悦耳的音乐能治病,这已为大家所熟知。科学家发明的“B超”诊断装置,它由光源、噪声发生器和电脑测试器三部分组成。使用时,它先由微型噪声发生器产生微弱短促的噪声,振动耳膜,然后微型电脑就会根据“B超”声波进入人体,可在脏器上发生反射,反射波带有信息功能的数据显示出来,供医生诊断。选项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