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古代甲胄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

更新时间:2023-08-05 03:02:38 来源:高考在线

  古代甲胄采取何种制作工艺?

  在欧洲早期,人们主要制造完全封闭的全副武装铠甲。工匠需要在砧板上把整块铜皮或铁皮敲击成人类身体的形状,然后再把各个部件组装起来。固定部位全用整块铜皮或铁皮制成,只有关节与需要活动部位用环状或其他形状的铜皮或铁皮带扣或扣针勾连。有时候头盔都完全封闭,只留很小的缝隙观察和换气。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甲胄主要以皮革制作,但也出现了铁甲胄,到西汉中期,铁甲胄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石甲胄陪葬坑的甲胄资料分析,秦代的铁质甲胄已经占据相当的比例,但仍以皮质为主,正好处于战国至汉代甲胄质料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在了汉代,皮甲胄基本被淘汰,基本都是采用铁甲胄。宋代发明了柳叶甲和鱼鳞甲,既保护了身体又可以随意活动,增加了攻击能力。明代发明了钢制的宽沿帽取代以前的宽沿毡帽,以铁网裙外面罩上紧身钉皮甲取代厚重的铠甲。钢制宽沿头盔有效防止了弹片及剑、矛等对头部的伤害,钉皮甲有效遮盖了锁甲的缝隙,锁甲又增加了防御,使将士们得到更好防护的同时增加了有效的机动能力,是甲胄发展的顶峰。

  史料中关于甲胄制作方法的记载是什么?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官修的,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考工记.函人》中记载:“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凡为甲,必先为容,然后制革。权其上旅与其下旅,而重若一,以其长为之围。凡甲,锻不挚则不坚,已敝则桡。凡察革之道,眡其钻空,欲其丰也;眡其里,欲其易也;眡其朕,欲其直也,櫜之欲其约也;举而眡之,欲其丰也;衣之,欲其无齘也。眡其钻空而惌,则革坚也;眡其里而易,则材更也;眡其朕而直,则制善也。櫜之而约,则周也;举之而丰;则明也;衣之无齘,则变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为:函人是专门制作甲衣的工人。犀甲的上下旅都是用七片连缀而成,兕甲的上下旅都是用六片连缀而成,合甲的上下旅都是用五片连缀而成。犀甲(雄性犀牛皮制作的甲片)可用一百年,兕甲(雌性犀牛皮制作的甲片)可用200年,合甲(用雄犀牛皮和雌犀牛皮两种兽皮做成的双层铠甲)可用300年。制作甲衣时,必须先量度人的体形,根据体型来裁制甲片。在制作过程中要称量甲衣的'上旅和下旅,如果其重量一样,则用甲衣的长度作为腰围。作为甲衣,皮芋锻治不实就不坚固,锻治过分致使革理损伤就会使甲衣易于曲折而不强韧。一般观察甲衣的方法:看甲片上为穿丝绳连缀甲片钻的孔眼,孔眼要小;看甲片的里面,要刮治得平而光;看甲衣的缝,要上下对得很直;装进袋子里,要体积小;举起而展开来看,要显得宽大;穿到身上,要甲片相互间不磨切。看到甲片上的钻孔很小,就知道甲衣很坚固;看到甲片的里面平而光,就知道甲衣的材料好;看到甲衣上的缝很直,就知道做工好;装进袋子体积小,就知道缝制精致;举起展开显得宽大,就一定很有光耀;穿到身上甲片相互不磨切,活动起来就很便利。

  从《考工记.函人》的记载可以看出,古代制作甲衣非常讲究,工艺复杂,是一门重要的技术,需要专业的技术工人。

  秦陵出土的石甲胄什么样?

  1998年,考古人员在秦陵封土东南200米处,对一座面积13000多平方米的陵园城垣以内最大的陪葬坑进行了局部发掘。试掘出土了石质铠甲90领,石胄36顶以及石马甲。制作这些石甲胄的材料为青灰色岩溶性石灰石,质地细密,色泽均匀,经过磨制和钻孔以青铜丝串系。其中较精细的石甲有甲片近800片,与秦俑身上塑造的铠甲相比更显得精制用工,反映了秦代高度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和秦陵修建的繁复艰巨。这些石质铠甲、胄、马甲的发现,形象说明了秦代军人防护装备的状况,弥补了文献对秦代甲胄记载的缺失,丰富了人们对秦代军事问题的认识。

  需要指出的是,这批石甲胄只是模仿实用甲胄而制作的明器,而当时的实用甲胄不会以石材为原料。因为石材不仅笨重,而且脆性大,不抗击打,实际保护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