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我和我的“李焕英”》主题征文题目优秀范文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17 08:05:37 来源:高考在线

《我和我的“李焕英”》主题征文题目篇一

【你好 我的母亲】

春节期间,一部讲述母女故事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凭借真实的故事、真情的出演在一众电影中脱颖而出,电影中那个熟悉的画面,勾起了人们对亲情和家庭的无限缱绻。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李焕英,一个曾经年轻有梦想,拼搏不服输,严厉又善良的母亲,是她撑起整个家,用爱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

电影《你好,李焕英》用蒙太奇的叙事手法,穿越到80年代年轻的李焕英年代,让我们看到了年轻时的母亲。确实,打我有记忆起,母亲就已经是中年妇女的样子,作为子女的我们很难想象,妈妈年轻时也曾有梦想,也为青春奋斗过。

在仅有的两张老旧照片里,一张照片里母亲围着红白相间的围巾,梳着刘海,略显羞涩,十八岁已是我能看到母亲的最早模样,可在我的记忆里,却也是模糊不清的。另一张照片则是母亲抱着一岁多的我,父亲挽着大哥,蹲在石梯上拍的这张难得的全家福,照片已陈旧得有些斑驳,但我看到了二十多岁时父母年轻时的模样,母亲留着短发,身材姣好,穿着碎花裙子,一切都是那么年轻。母亲在家占老三,外婆在她九岁那年就过世了,上有大哥读高中,下有小妹需要照顾,对于山村的孩子而言,她小学还没毕业就选择回家帮衬家务,一大家人艰难地向贫瘠的土地讨要生活。在她还是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公社当裁缝学打衣服,母亲心灵手巧,干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收徒弟当老师了。那段当裁缝收徒弟的经历,是母亲年轻时最骄傲的事,她和我们回忆起过去时,略显骄傲,比划着手,说起她这个小学还没毕业的人,拿着裁量衣服的画粉,给她的徒弟讲课的往事。

“你发现没有,人只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就会有光彩。”

母亲是个要强的女人,她不想当一辈子的裁缝,在遇见我父亲后,向亲戚借了些钱,就到镇上摆摊去了,那时的父母,将大哥交给老人照顾,自己拖着幼小的我,奔波在各个场镇,赶集摆摊,风雨无阻。母亲背着年幼的我,挑着贩卖的鞋袜,坐上渡船到岷江对面的小镇赶集,一张碎花胶纸铺在地上,货物摆在两边,我就坐在上面,这是我记事以后最清晰的画面。

从赶集摆摊,再到镇上有固定门市,我的童年都是在货架上长大的。那时幼小,还不能真正理解父母在这一路小买卖中经历的辛酸和委屈,只在后来,听说母亲曾在城里进货时连人带货翻了车,腰都没医断根就赶着回来继续生意,父亲骑摩托车搭人挣钱,在雨天打滑侧翻后,为防止乘客受伤,自己的小腿死死抵住车身,却被滚烫的排气管生生压了几分钟,那次意外留下的疤痕现在都依然清晰可见。再到后来,他们到城里来做批发生意,一路辗转,一路艰辛,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父母带给我最大的动力。

“我以后肯定有出息,你得等我。”

母亲对我们哥俩儿的教育是严苛的,学习不上进、生活中调皮就会挨揍,家里晾衣服的黑色撑衣架就成了我儿时的噩梦,只是小时候的我们哪里知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的道理。七八岁那年,有天我和大哥把自己存了一年多的八十多块钱在一天内全花光了,母亲知道后,责备我们不节约,乱花钱,那天晚上,我和大哥跪在老家的场坝里,头上各顶了碗水,跪了好久,母亲在我们的屁股上打烂了一个又一个的衣架,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那晚哭得最厉害的不是别人,正是打我们的母亲。母亲也不总是打人,我们上中学后,她就基本上不打人了,是觉得孩子都长大了,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强,需要更多的是包容和理解。

电影中的李焕英,也是现实生活里无数母亲的缩影,她们平凡而伟大,温暖且给人以力量。母亲从小就告诉我们哥俩儿,要好好读书,不要像他们一样,忙碌一生,辛苦一辈子,母亲虽也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生活再是艰难,也希望自己多吃点苦,能让孩子过得好一些。读书时,因为成绩波动很大,有时考第一,有时退步大,母亲没有少被请家长,父母那一辈的被老师请家长,面子里子其实都是伤得很深的,每次请完家长后,母亲的话都会变少,但对我的关心却更多,这种关心比责备更沉更重,更加让人内疚不安。后来,我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再到带他们去参加我研究生的开学典礼,也已是四十好几的人了。父母老了,我们也就长大了。

如今,我已娶妻生女,在当父母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同身受母亲的不易。正如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的那些感人画面一样,每个妈妈都是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双粗糙的手,一台生锈的缝纫机,一头再怎么染也遮不住的花白头发,就是她,撑起了一个家的温暖和希望。

你好,我的母亲,愿你眼角总带笑,月色不染眉梢!

《我和我的“李焕英”》主题征文题目篇二

【母亲的双手】

又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养儿方知父母恩,长大后,我也成了你,才懂得妈妈当初的不易,才明白母亲那柔软、勤劳的双手所蕴含的力量。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成为了妈妈的女儿,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长寿。

母亲的双手,是柔软的。呱呱坠地时,母亲用她柔软的双手把我抱在怀里,温暖着我小小的身躯;蹒跚学步时,母亲弯着腰,用双手引导着我慢慢往前走,跌倒了、站起来、继续走;冬天上学时,母亲为我编织了一件又一件毛衣,我穿在身上再也不怕刮风下雨;放学回家时,母亲准备了可口的饭菜,我吃在嘴里、暖在心里……现在,我也成为了一位母亲,儿子吵夜、女儿学走路时,心力交瘁、腰酸背疼,那时候回首往昔,可以想象母亲在炎热的夏天诞下我、养育我,是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母亲的双手,是勤劳的。爷爷有三个儿子,刚刚分家那会儿,家徒四壁、缺衣少粮、经济拮据,连一个电表都没有钱装。母亲和父亲,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努力耕耘,终于在一年以后,把家里的日常用具置办齐全,家里也通了电,不用再点煤油灯。我上小学时,家里又添了弟弟,经济压力大,父亲外出务工。母亲一个人在家,带着弟弟、为我检查作业,挑起重担、做好农活,还要洗衣做饭、喂养牲畜。不知道她那瘦弱的身躯、单薄的肩膀,哪里有那么大的力量?现在我明白了,是对我和弟弟的爱,支撑着她承担起重责。

母亲的双手,是有力的。启蒙之时,是母亲手捧书本,给我讲解毛泽东、刘少奇等革命先辈的故事,让我感受到党的力量;小学第一次拿了奖状回家,眉飞色舞、得意洋洋时,母亲递过来一块西瓜,然后说“不错,但是得继续努力”;我拿着压岁钱乱花一气后,母亲拿着荆条告诫,要懂得节制、有计划地做事情,莫要随心所欲;人生路上遭遇第一次失败时,母亲双手拥抱我,没有关系,找到不足之处,继续加油,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结婚的时候,母亲把我的手递交到爱人的手里,叮嘱“从此以后好好爱护她”;生第一个孩子,进手术室之前害怕,母亲的双手握住我的手,传递着母爱的力量……

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养育了两个孩子,母亲当初顺滑的双手现在已经变得长满老茧、粗糙。妈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感谢您的养育之恩,让深深体会到如何做好一位母亲,我会兼顾好工作和家庭,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继续把爱的力量传给儿女。谢谢您,我最亲爱的妈妈!

《我和我的“李焕英”》主题征文题目篇三

【母亲的灯】

我生于七十年代,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小山村,我人生的最初记忆,就是从母亲那一盏晃悠悠的油碟灯开始的。

(一)油碟灯

日之将夕,倦鸟栖息。躬耕的母亲背着满筐的月亮往回赶,灯也随之点燃。

说是灯,其实那是降低了灯的标准。一小土碟盘、蚯蚓般的灯草,蘸着清香的清油,跳跃起火苗。白色的灯草头在不经意间便烙下一截的焦黑。火苗不大,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温暖的,更主要的是解决了照明问题。劳作了一白天的母亲,手里有许多的事需要在灯下完成。她总会将灯蕊捻到最小,借着昏昏的灯光,又开始了忙活张罗,纳鞋底、上单棉鞋,缝补我们因调皮划破的衣服裤子。

母亲心灵手巧,在地邻上是出了名的。就说衣服打补丁吧,母亲总是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补丁的颜色与衣服的颜色搭配协调、行针均匀、针脚细密……

而我喜欢靠着母亲的膝盖坐着,一双小手放在大手心里,缠叨着母亲讲述小时候躲土匪、避“棒老二”的惊险,及迎解放军进山走村的喜庆欢乐。天晴之日,偶而会有一弯明月挤过门窗缝,昏暗堂屋光亮了许多。母亲这时总会轻轻吹灭灯火,心情似乎也敞亮开来,我也趁此央着躺入母亲的怀里。看母亲依旧忙碌不停的手,针线穿飞……夜空里那一弯月,慈眉善目地笑吟俯视,或许也在静听母亲轻述的故事吧?直到眼皮打架,微鼾声响起,这应该是母亲平生最爱听的快乐乐曲吧!

灯光里融入那一刻,母亲无可修饰的双手,带出的温暖永远在我们的背后。

(二)煤油灯

一盛煤油的墨水瓶,用铝片或牙膏皮裹成的灯杆,并在三分之二处套上环形铝薄作为盖子,这就是煤油灯在记忆的原样儿。

煤油灯的出现大概是煤油便宜的缘故,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当时正是“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每家每户缺盐少油是常事。大人只要吱上一声,我们小孩便会到邻家去借。当然,邻家从来都不担心因为我们是小孩子,家里的大人不认账,只要开口,谁家都会赏脸、给面子的。即使没有多少,也会爽快地匀出一点,度过那黑夜的。

每每夜幕渐浓,无论是远山深处,还是邻近屋宇,到处散落着灰暗浑浊的煤油灯光。一家人围在灶房,母亲卷起衣袖开始捣米下锅,大姐递入灶堂的柴火毕剥而快乐地舔着锅底。

这时的煤油灯便会被放在方桌中央,母亲依旧忙活,而四姐、五姐和我会拿出书和本子开始作业。这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打记忆起,在我们的读书上,母亲就没有操过心。现在,母亲也经常幸福地提及出来教育侄辈们。

借着煤油灯散发出来的浑浊光芒,母亲轻车熟路地忙着手中的活。慈母手中线,一到秋末,母亲便会开始为全家打制一双双新棉鞋,一如那《纳鞋底的老人》:目光低低地垂下,沉稳得像一位得道的高僧,手指像一朵盛开的兰花,挣扎着沉吟飞落……偶尔母亲将头抬起看看我们,嘴角边泛着那丝丝浅浅的微笑,让我悦纳至今。

灯花开是常有的事,可母亲每次都高兴不已。她总说,这是吉祥、这是好运。品着喷香的饭菜,嚼着母亲的话,我相信,我们一家子一定会好运当头的。

(三)电灯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我们在语文课本最琅琅上口的。这应该是那年月里,人们心中最美好憧憬和期许。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春风西南拂,土地下到户的政策接地气,聚村头,进田头,家里也迎来了第一次安电灯。母亲将厨房、主屋都安上。从屋外的电线杆上分支出红蓝两种电线,拉得很长。红蓝两种电线从“梦鸽”处入屋,在房梁上游走,母亲说红的是火线,蓝的是零线,是动不得的。一条垂下的绿色拉线,只要轻轻一拉,一屋光亮如白天温暖呵护着我们的成长。

尽管山村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物质、精神生活依旧贫瘠。在最艰难、最平凡的生活中,母亲教会我们插秧、割麦、上山放牛、砍柴……细细体会到了双脚踩在大地上的踏实感,日子里填满了知识。每当我们捧回一张张奖状慰藉母亲,灯下的她总是用那双粗糙的手捧着我们的小脸蛋,欣慰地笑着,似乎她一天的疲劳也在那一刻被驱走,这是我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

日子总在岁月的呢喃中飞驰而过,在艰辛的岁月中,乐观开朗、任劳任怨的母亲也以她的衰老作为儿女成长的代价。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皱纹岁月痕。在母亲最无私、最圣洁的母爱呵护照料下,我哥也娶妻生子,三个姐姐也相继结婚。

戚戚慈母心,记得踏上工作岗位的前一天晚上,母亲特下厨烧了几个小菜,取出多年的老酒,端碗自斟。我知道那是父亲去逝时留下来的。其实,从我记事起,母亲根本就不沾酒。伴着轻微地咳嗽声,灯下母亲眼里噙着泪水,像儿时一样用那双“粗糙”的手抚摩着我的脸。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时光的流逝中,永恒的是那挚朴地母爱。我没有为母亲斟酒,虽然我知道,母亲很希望我能为她斟酒,但我却埋头扒饭。因为我怕流泪。那晚,母亲醉了……

笔走于此,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而母亲这盏明灯却弥新历久,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我和我的“李焕英”》主题征文题目篇四

【母亲的顶针】

周日打扫卫生,翻出了一只针线包。解开袋口,线轱辘、线板子、针拔子、勾被针、缝衣针以及各种纽扣赫然眼前。母亲做针线活时曾经戴在手指上的那枚顶针已锈迹斑斑且变了形,上面用来抵住针鼻儿的小窝也填满了灰尘。但内心处,它却是熠熠生辉和闪闪发光的,一如母亲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像顶针那样,能屈!”——顶针上一个个小窝窝,彰显能屈能伸之情怀

80年代初,我们三姐妹尚小,上学、穿衣、吃饭……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微薄的工资根本不够花费。捉襟见肘的日子里,母亲想出好办法。她买了山芋苗,悄悄种下。“这是资本主义尾巴。”生产队长看到了,将山芋苗拔了个精光。母亲默默走开,没有与他理论。她又在村头小树林边开辟一些荒地,种上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秋日,向日葵成熟,打下的葵花籽晒干后装进口袋。“那块地是我先开垦的,凭什么你来种?”李大妈跑过来,扛起口袋就走。“为什么?”这一次,我们攥起了小拳头。“李大妈儿子残疾,丈夫常年卧病在床,她够可怜了!”母亲纳着鞋底,看针鼻儿顶进了顶针小窝窝里了,才平静地对我们说。

母亲能屈能伸的性格也影响着我的处事方式。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家长。诸如孩子摔跟头、手擦破了皮、被同伴撞了一下……他们会颐指气使当面质问我。这时,我会认真听他们将话说完,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述一遍,最后再强调:“孩子是要经历挫折和困难才会健康成长的。”

“像顶针那样,能抵!”——遭受钢针一次次顶撞,凸显坚不可摧之精神

一年冬天,祖母患病,母亲悉心服侍不离半步。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也患了严重的眼疾。晚上,给祖母、父亲端茶倒水的同时也闲不下,纳鞋底是主打行当,她点起煤油灯,捏起针在自己头发上摩擦一下,然后将针插进鞋底,用顶针抵住针鼻儿,见针尖从鞋底的另一面冒出,她随即用拔子将针拔出,再拖拽棉线根部至鞋底面,并拎起棉线用牙齿咬紧,如此反复。稠密工整的针脚从鞋底的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到这一头……冬夜很长很冷,往往鸡叫两三遍,母亲才和衣而躺。

我相继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学院大专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两个本科专业的自学考试。当时每门功课只有一本教材,无任何辅导资料,加之自己基础薄弱,学习难度可想而知。夜晚,我铺开书本孜孜耕读,母亲搬张凳子陪伴在我身边,她专注纳着鞋底。遇到困难,母亲手上的顶针会给我勇气。“像顶针那样,抵住艰难困苦!”我在心底说。

“像顶针那样,能寂!”——没人留意过顶针的存在,方显幕后英雄之胸襟

张婶是我家邻居,她身体不太好,做事效率低。无论是割麦,还是栽秧,她总要和母亲分在一个组,手快的母亲总是将张婶落下的活顺带做完。还有一次,母亲所在的生产小组要举行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头一天晚上,母亲精心做着比赛前的准备。“妈妈明天一定能拿第一名!”我和妹妹给妈妈打气。第二天,妈妈却退出了比赛。“队长说张婶懒散。让她参赛,能改变队长对她的成见。”妈妈告诉我们原因。“你老是做幕后英雄。”妹妹嗔怪妈妈。“都说我的针线活好,顶针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又有谁夸过它呢?”缝着衣服的妈妈抚摸了一下手上的顶针后意味深长地说。

“王老师,感谢你的辅导,我的公开课得了一等奖。”新来的刘飞老师激动地跑来告诉我。年轻老师的成长关乎幼儿园的发展。平时,我不仅带领他们学习幼教理论、专业知识,还手把手教他们组织、设计、实施课程。我想,这应该源之于童年受母亲“顶针”理论的影响吧!

母亲没有文化,她用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用顶针教我们做事做人要学会拐弯、迂回;遇到困难积极面对;助人不张扬、不声张,学会沉寂!这些浅显、直白但又深邃、富有哲理的家训将伴随我们一生。

《我和我的“李焕英”》主题征文题目篇五

【母亲的眼睛】

母亲,一个多么温暖、美好、圣洁、沉重的字眼;母亲的眼睛,一直看着我成长。孩子的失败是母亲酸楚的泪水,孩子的成功是母亲幸福的微笑。

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和许多中国农民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只为在庄稼地里刨食度日,将儿女们抚养成人。

父母的爱,儿女的心。母亲一生生育了我们兄弟五人。我有一个哥哥、三个弟弟,现在均已成家立业,儿孙满堂。母亲是一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老太太”,庇佑着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的平安,可谓“功德圆满”。

俗话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染上了风湿病,发作起来脚肿得跟馒头似的,终年拐杖不离手,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人赠外号“三条腿”,干不了重农活,只能在生产队里做“羊倌”。母亲则非常强悍、从不服输,还当了多年的妇女队长,是个大会小会都要说两句的远近闻名的女强人,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也成了家里真正的顶梁柱。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来都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似乎永远不知道辛苦为何物:收工后背起篮子找猪草,拿回猪草趁天不擦黑再到山里挑一担柴禾,之后便是做晚饭、洗衣服、切猪草、缝缝补补……一直忙活到大半夜。次日天麻麻亮又要起床打扫院落路口,做早饭催上学,喂鸡喂猪,然后“出工”……一年四季忙碌个不停。我们兄弟几人对母亲都十分依赖,什么事情都要麻烦母亲,好像也没有母亲解决不了的问题。“妈,饿了”“妈,裤子磨出个窟窿了”“妈,书包脏了”“妈,肚子疼了”“妈,要交学杂费了”……

在左一声右一声“妈”的呼唤声中,我们渐渐长大了,一个个到了放飞的年龄,要到更远的地方去学习深造。此时,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出门在外要保护好自己,别饿着冻着什么的。临行前,总要仔细检查衣服裤子的钮扣是否牢靠,演绎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牵肠挂肚的情景。古语云:“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哪一个人离开,母亲总是相送到垭口,呆呆站在原地目送我们远行,直到看不见为止。每一次送别,母亲总是泪如雨下,一次次被父亲调侃:“瞧你这出息,儿子是去干大事,又不是上断头台!难道天天跟你在地里刨食你才高兴?别人家想上大学还考不起呢,应该乐呵呵才对呀。”母亲用袖子擦了擦眼泪,赌气似地回答:“这死老头子怎么说话,高兴当然高兴,人家是舍不得孩子嘛,又要半年见不着面了,你就那么心硬?人家是眼泪不听使唤罢了,又不是真哭。”斗一会儿嘴,才悻悻回家去。

去年国庆撞上中秋节,又是小棉袄出嫁的日子,对我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三喜临门。为动员母亲来参加孙女的婚礼,兄弟姊妹侄儿男女轮番上阵,游说得母亲没有退路,不得不从老家启程一同赶赴下关。车子一停,映入眼里的是侄儿搀扶着一个腰弓背驼的老太太,颤颤巍巍朝着我们走来。天呐,我那个风风火火、走路脚底冒烟的母亲哪去了?仅大半年不见面,七十八岁的母亲竟衰老得如此迅速,仿佛霜打的茄子似的萎靡不振。我憨不溜秋呆立在原地,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转,冲得眼睛一阵阵发痛,也不知道迎一下扶一把,那真叫一个呆若木鸡、不知所措!此情此景,正如“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的歌曲中的情景一模一样。

有一句诗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心不待”,读起来也很扎心。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永远是那个穿针走线、脚打后脑壳的大忙人,“煞火些,要迟到了”“要一根丝学习,莫猴子搬包谷”“要知恩图报,莫做白眼狼”“莫逞强,蛇有多粗洞有多大”“少时偷针,长大偷牛”“人活脸,树活皮”“小来不捂,大来不弯”“狗不嫌家贫,不要辱没祖宗”“日子是过出来的,要学会算计”“与人相处机灵点,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些,成了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灌输给我们的“启蒙家教”,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还能分得出个好歹来。

家里有一台“飞碟牌”缝纫机是母亲的骄傲,她的针线活远近有点名气,只要看一眼别人怎么剪裁,就能做出一模一样的衣服来。母亲非常勤快,又十分爱干净,即使家境贫寒,衣服补丁都整整齐齐的,让我们一个个穿戴得干干净净,透着一股精气神,不像一些人家那么邋邋遢遢的。试想,这样一个永不停息的“不倒翁”,怎么能说失明就失明呢?我一遍遍叩问自己,人世间真的有“母凭子贵”“养儿防老”吗?那么,作为儿子,我尽到了“防老”责任了吗?只觉得脸在燃烧,仿佛要将内疚烧尽似的。

疫情以来的半年多时间,母亲确实发生了许多变故,却一直瞒着我,总是报喜不报忧。我埋怨母亲,母亲却总是淡淡地说:“一些事发生就发生了,没有必要什么跟你们说。即使说了也减轻不了痛苦,改变不了现状,反而给你们增加麻烦,分了心思影响工作,那叫得不偿失。再说,自己的身体自己心中有数,该让你们晓得的时候,自然会通知你们,你就不要死磨烂缠了。”知道母亲这是在宽慰我,可我不得不打破砂锅问到底,一一弄清事情的原委。在我的软磨硬缠下,从母亲的描述中,得知母亲摔了一跤,把脚崴了,加上骨质增生腰杆直不起来,身体弯曲了不少,害得本来就不高的身躯显得更小巧了。后来染上了一场疱疹,半身奇痒,住院康复后,鸡蛋、牛肉、羊肉这些平时最爱吃的东西都不能吃了。母亲爱流泪,看到儿孙离开,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吧嗒吧嗒往下流。其实,这不算什么,短暂的流泪只是在排解情绪,是一种精神的抚慰,不会对身体造成大的伤害。真正让母亲患眼疾多年的元凶,毫无疑问是我那个曾在乡农机站工作的不甘寂寞的大哥了。他干古董生意失败后一溜烟“跑路”了,二十多年音讯全无,母亲每每想起就哭得死去活来,哭哑了嗓子哭干了眼泪,大伤了眼睛元气,再加上父亲离世,就造成右眼几乎失明、左眼昏花的结局。去年左眼做了一次白内障手术,不知是手术原因还是保护不到位问题,手术后视力更加模糊,看什么都是恍恍惚惚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了,就连走路、夹菜这样的小事也都很困难……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我们却把给父母买点吃的穿的用的,或给点零花钱就当做孝顺了,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情感沟通,以“忙”作为不能“常回家看看”的挡箭牌。的确,为人子女,尽孝宜早不宜晚,趁父母能吃、能喝、能走,赶紧多陪陪父母,带他们吃点喝点到处走走看看,不要留下什么遗憾,到时候悔之晚矣,哭天抢地也挽回不了什么。我不禁在想,要是我能多点回家看看,把母亲接来早做手术,或许母亲就不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可惜,人生只有结果,没有如果,世上没有后悔药。没办法,但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一定要治好母亲的眼睛,找回那个活蹦乱跳的人。

于是,我急吼吼向老家索递“新农合”,不管能不能报销,就带着母亲赶往眼科医院,打响了母亲的眼睛“保卫战”,像赌徒似的来了个最后一搏……第一天挂了专家号,专家建议:左眼已做过白内障手术,不宜再做,但几乎失明的右眼还有点光感,可以实施手术。听了医生的话,宛若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热血在血管里剧烈奔流。第二天办理住院手续,体检、确定方案、手术,心急火燎等待奇迹出现!上午9:45分到10:24分,整整39分钟的时间,看着一个个患者走出手术室,我不停在走廊里来来回回踱步,仿佛过了很久很久。这39分钟,是我这辈子感到最艰难、最煎熬、最漫长的时光。终于,母亲出现了,右眼包裹着纱布,医生交代了许多注意事项,只有那句“要是不出现意外的话,明早摘除纱布后就可以看见了”的话一直在耳边萦绕……然后,就是等待。第三天早上8时许,医生摘除了母亲眼睛上的纱布,母亲却什么也看不见,紧张得一头躺倒在床上,那个无助的神情让人心如刀割。看到同室同日手术的病友康复出院了,还要再诊断、打针、眼角打气,那个“鬼火绿”的程度真是无以言表,注定又是一个观察、期待的漫长煎熬期!第四天,8点不到,医生就开始查房,摘除纱布的一瞬间,母亲看到了亮光,心情平复了不少。医生说手术很成功,只是还有点气泡挤压,还需进一步检查。检查后再实施“打眼针”,还开了七种睡前一次、早晚两次、一日四次和间隔一小时一次的眼药水、眼药膏,出院回家静养,遵医嘱用药等待康复,于是,家里也变成了一个小诊疗室……

第五天、第六天和第七天,都在家滴眼药水眼膏。第八天是星期天,也是复查的日子,天空飘着小雨,医生上班很晚,几乎到了9:00才出现在观察室,经过复查,视力恢复尚好,右眼0.07,左眼0.15,走路虽然颤颤巍巍但不用搀扶了,只是仍需继续施药,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母亲康复有望!

在五十六年的生命里,一直都是母亲在照顾我,我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近距离、长时间照看过母亲,感觉既内疚又欣慰。幸好,眼睛保卫战不算太迟,辛勤的付出没有白流,华山眼科没有浪得虚名,母亲还有生活自理的可能性。

母亲像一条河,流淌着生命的水源,供我成长;母亲像一首诗,散发着笔墨的香气,引我深思;母亲像一本书,饱含了千年的智慧,愈读弥新。母亲的爱,纯洁无瑕,想一想意味深长,品一品回味无穷。

母亲在,家就在,没有母亲的房子只能叫居所。现在,我们都已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一个个变成了“城里人”,母亲的那个家自然也就变成了“老家”。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寓意着一间房子底下有好多人在遮风避雨,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都说“有钱有权有成功,没有健康一场空”,我看这话一点不假。母亲的眼疾,是多年的白内障、青光眼和玻璃体交织造成的,也是对粗心儿女的一种惩戒。每年体检体检,只是泛泛地检查,而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重点部位还是需要进一步深查的,且宜早不宜迟,早查早治疗。健康是福,老人的健康就是儿女最大的福。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我期待着母亲康复,期待着那双曾经水灵灵的大眼睛继续见证着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母亲,我爱你,祝你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