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900字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01 10:00:37 来源:高考在线

《摆脱贫困》观后感900字篇一

为庆祝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景呈现以*同志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恢弘历史进程,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了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

该片紧扣**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这一重要论述是中国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聚焦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使命担当,生动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贫困宣战,使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伟大故事;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和极具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和**制度的优越性。

《摆脱贫困》全片共分八集,分别为“庄严承诺”、“精准施策”、“使命在肩”、“合力攻坚”、“咬定青山”、“家国情怀”、“命运与共”和“再启新程”。八集节目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在脱贫攻坚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役中,**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为整体打赢脱贫攻坚战擘画路线、指引方向;展现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基本要求与主要途径,诠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及其指引下的中国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展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层层压实责任,各尽其责;展现了全社会协同发力、合力攻坚,广大党员、干部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展现了中国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展现了中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的消除贫困目标的辉煌成就;展现了中国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节目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解读中国脱贫攻坚,以历史观视角展现这一非凡壮举和人间奇迹;从全球减贫的世界维度全方位体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透过中国整体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和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扶贫故事,总结提炼中国精准扶贫理论、扶贫模式、扶贫精神;以政论和纪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全面诠释“中国脱贫攻坚战是如何打赢的”这一主题。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在迈向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际,该政论专题片的播出,必将进一步鼓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同志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摆脱贫困》观后感900字篇二

摆脱贫困“不打烊” 争做攻坚“长明灯”

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挺身而出,坚守在脱贫攻坚的“前哨”,勇敢扛起脱贫攻坚的“大旗”;为实现摆脱贫困,他们尽职尽责、竭尽全力、不胜不还。《摆脱贫困》一书中阐述了*同志在宁德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带头“四下基层”,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时至今日,这些思想理论和实践观点仍然是当下一线脱贫攻坚党员干部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摆脱贫困,要有“笨鸟先飞”意识,当立“鸿鹄志”。“前途虽有荆棘阻,笨鸟先飞亦超群。”贫困地区的贫困处境,往往是思想观念“贫困”所致。《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地方贫困,观念绝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观念全应该在清除扫荡之列。扶贫需先扶志,凡事反求诸己,当立足于自力更生。“弱鸟可以先飞,致贫可能先富”。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转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等、靠、要”等传统思想观念,带领人民群众树立“鸿鹄志”,不断增强改革开放意识,要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从贫困之境中开拓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光明大道;只有树立“先飞”意识,才能实现“后来者居上”的美好愿景。

摆脱贫困,要有“滴水穿石”毅力,坚守“愚公魂”。“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想要“拔穷根”,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就需要驻守在扶贫一线的攻坚党员干部号召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只有将“滴水穿石”的精神传承下去,守好“愚公魂”,才能够真正帮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实现摆脱贫困,才能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摆脱贫困,要有“四下基层”作风,常怀“枝叶情”。“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心之所向,应是民心之所系。为官一场,当造福一方。*同志在宁德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带头“四下基层”,提倡要练好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要常怀“枝叶情”,身上多带“泥土气息”。只有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察其疾苦”,才能瞄准脱贫攻坚中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摆脱贫困“不打烊”,争做攻坚“长明灯”。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越是在艰难险阻中,脱贫攻坚干部越要毫不避让、勇往直前、担当作为;越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作风,坚决杜绝“数字扶贫”“纸上扶贫”“作秀式扶贫”,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越要敢于不怕辛劳,充满拼劲、干劲和闯劲;越要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只有立好“鸿鹄志”、守好“愚公魂”、常怀“枝叶情”,才能够摆脱贫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摆脱贫困》观后感900字篇三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会得出中国历史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结论。

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摆脱贫困》观后感900字篇四

@扶贫工作队 国考“合格卷”该长什么样儿?

去年,《人民日报》刊文《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政策解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①)》深度解析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文件精神,详细回答了现阶段扶贫工作从何处发力、收官之年如何圆满收官、脱贫攻坚政策总体走势等关键性问题。收官在即,待到丹桂飘香时,驻村扶贫“合格卷”该长什么样儿?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拿全“基础分”。2019年4月,**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判定贫困户是否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是国家标准、最低标准、必答选项,拿不到“满分”就是不合格。作为“合格卷”,必然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米袋子”“菜篮子”充盈,肚子能吃饱,身子能穿暖,吃穿有富裕;现行脱贫标准和程序下全面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指标持续达标,相关佐证印证资料齐全、完整、可追溯,群众认可度高;脱贫成果经得起各级检查、群众质疑,受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

特殊困难户政策兜底要兜住,解决“老病根”。综合各方面信息,贫困群众安全住房、义务教育已经得到很好保障,基本医疗问题还没有得到好的解决。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对特殊贫困群体,要落实落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对于那些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要通过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兜底,不让他们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作为“合格卷”,应该是贫困群众都能看得起病、住得起院、吃得起药,力争先看病后“掏钱”或“不掏钱”,残疾等特困户纯收入稳定达到或超过现行脱贫标准;看病分级分类诊疗、费用分层分类“兜底”政策体系有效运转,除开就医支出,群众收入能稳定在现行“脱贫线”之上;凭自身收入难以达到“脱贫线”以上生活标准的,都能享受到社保政策“兜底”,应兜尽兜、应补尽补。

返贫致贫风险逐一对账销号,实现“真脱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一号文件强调,“各地要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认真查找漏洞缺项,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以往扶贫工作中,摸索形成的“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冬季冲刺”四季攻坚重点、“大走访、大排查,补短板、强弱项,大整改、大提升”工作方法等,对推动扶贫攻坚、检验脱贫成效、巩固脱贫成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是值得推广、延用的经验和做法。作为“合格卷”,开展整村人口普查、落实已脱贫人口排查,查找返贫风险点,台账管理、对账销号,提早制定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是应有之意;锁定致贫“高危”人群,采取各种措施,动员社会力量,解决他们实际困难,阻断其致贫路径亦是应有之意。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民工就业收到一定冲击,在产业和就业扶贫方面应提早谋划。

吃住在村啃脱贫“硬骨头”,坚持“驻村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们住的怎么样、吃的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哪户生产有困难、哪户就业受影响、哪户临时需帮助,就医费用报销落实没、临时救助到了没、帮扶措施见效没……这些都需要驻村干部待在村里才能及时掌握、及时回应、及时解决。生活贫困往往和思想保守僵化交织在一起,思想上的“贫困”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问题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只有朝夕相处才能拉近与村民“心理距离”,他们才愿意说出埋藏心里的“秘密”,扶贫才能逐步祛除他们心里的“贫困执念”,带领他们移风易俗走向新生活,物资思想共同迈入“小康门”。作为“合格卷”,驻村工作队应坚守扶贫岗位,与村民们在一起,和他们真心交朋友,当好扶贫政策与贫困群众需求之间的“纽带”,既完成上级交办的脱贫任务,又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朴素”追求。

讲好脱贫攻坚一路生动故事,写好“脱贫史”。我们正在走的是“前无古人”的全面小康路,“打”的是人类减贫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战,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将超过70%。这一路走来,必然有许多历史性时刻值得铭记,无数扶贫“志士”前赴后继感人事迹值得抒写,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接续奋斗摆脱贫困的精神值得弘扬……这些都值得去发掘、去总结,去书写、去礼赞,去记录、传后世。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总结好脱贫成果,宣传好脱贫典型,用客观事实、鲜活案例讲好中国减贫生动故事,展示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是“卷中题、题中意”,作为“合格卷”,应对“题中意”积极回应。驻村工作队是脱贫攻坚直接参与者、历史书写者、成果见证人,是最有资格、也是最能讲好中国减贫故事的群体。

收官不是结束,一号文件明确:脱贫攻坚政策支持力度和工作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研究加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顶层设计,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作为“合格卷”,驻村工作队应总结脱贫经验做法,为转战乡村振兴“战场”积蓄力量,积极对接“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同步做好前瞻性、基础性、铺垫性工作。

《摆脱贫困》观后感900字篇五

用好脱贫5年“过渡期”

近日,2021年中央1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文中指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党员干部要勤思为民初心,领悟党中央意图,把准实践要义,把这一好政策贯彻好、落实好。

勤思为民初心,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脱贫群众有信心、少担心。过去8年,在以*同志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世界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这一伟大奇迹置于百年未遇之全球疫病之下实现,更增几分传奇色彩。同时,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中有共性也有个性,有一般也有特殊情况。脱贫群众中有些之前的重度贫困户,久困于贫,如初学会走路的孩童,走起路又想走又有担心。5年过渡期的给出,有利于大大舒缓他们的内心压力。党员干部要常怀初心,心系群众,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之中,进一步跟进服务,和这部分群众一起想办法、出主意、谋点子、定路数,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在一步一步前进中,坚定信心、鼓起勇气,昂首阔步向前犇。

领悟党中央意图,做好全部脱贫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群众有底气、少怕气。党中央以今年1号文件形式为脱贫群众加上一份保险,反映出以*同志的党中央对于脱贫工作复杂性、艰巨性的深度考量,是“人民至上”伟大情怀在脱贫攻坚中的再次彰显。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认真领悟文件内蕴的为民、爱民深情和扶上马送一程之意。用好这段过渡期,把容易出现反复的问题和已脱贫人员列入动态监测网,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并注重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政策的落地过程看作是一次聚拢民心士气,团结鼓舞群众,奔向更美好生活的过程;把践行政策的过程,看作是扛起担当、勇担使命、兑现初心的过程,切实抓紧抓好。

把准实践要义,坚持立足本地实际,立足岗位职责,紧抓不懈,让群众有奔头、不心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政策再好,不干为零。脱贫工作除用好“四个不摘”政策之外,党员干部思想上尤其不可有“松一松、歇一歇”的念头和想法,要勤于深入一线,进村入户,进入街头巷尾,将线上大数据监测、分析和贴上去、靠上去的精准走访、“面对面”交心交流结合起来;将提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促进党心民心“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群众经常看到干部,心头就稳而不慌,就更利于脱贫信念的涵养和脱贫信心的提升,要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更好走稳脚下的路、乡村振兴的路、民族复兴的路。

这次中央以1号文件形式给脱贫工作上了“安全阀”,加了“保险丝”。党员干部要充分用好这段“过渡期”,多做查遗补缺、对标提升、动态监测、“回头看”等工作,把党的好政策转为实实在在的、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然,不止于这5年“过渡期”,让人民日子更好、心头敞亮应当始终是共产党人念兹在兹的奋斗目标!党员干部不可不勠力奋斗、全力为之。